2023-09-18-R-金字塔原理
前言
简介
金字塔原理是美国作家芭芭拉·明托在1966年所著,她是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聘用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金字塔原理是她在1966年被派往英国,担任负责麦肯锡欧洲员工写作能力的职位后总结得出的。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能清晰表达思路的有效方法。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就能在各行各业的各种事务中,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地实现与相关人员的高效沟通。
我们都希望在思考,沟通表达,处理多种事务时能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希望在表达时能正面准确的回应受众的问题。而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愿景,用最高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译者导言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原理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序言
金字塔结构中,各种思想只有向上,向下,或横向的几种非常少的逻辑关系。思想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在开始表达前,先将自己的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按照逻辑关系的规则进行检查和修改。
本书的结构分为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四个部分:
一:介绍金字塔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构建基本的金字塔结构以应对简单的公文写作技巧。
二:介绍深入细致的把握思维的细节,以保证真实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介绍如何在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框架组织分析过程,实现对思路的预先组织,从而更恰当地应用金字塔原理。
四:介绍设计PPT的技巧
附录:
- 介绍分析法和科学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和区别
- 介绍序言中的各种常用模式
- 概括本书的要点
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
先提出我们读者所遇到的困难–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写东西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善于表达。很多人认为表达得更清楚意味着所表达的内容应该足够的简单和直接,但是他们在实际表达时又更容易使用繁琐的学术性语句。
阐述读者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作为在工作之中的成年人拥有的用于提升个人能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提升自己的写作风格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所以大多数读者没有充足的提升自身写作水平的时间。
引导出作者想说明的主题: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方式,即改进写作内容(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文章结构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改善文章的结构能使所写的文章更具条理性。
对主题的扩展说明:主要的思想总是从次要的思想中概括得出的,文章中的所有思想的理想结构也必然是金字塔结构。对于文章的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文章,其中内容的顺序通常是先主要后次要,先总结概括,后逐层分析,先抽象归纳,后具体阐述。金字塔的结构中,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纵向的,上层思想是对下层思想的概括。也可以是横向的,同层思想之间相互隔离,组成不同角度的分析内容。
说明金字塔结构能解决表达问题的原理:人们通常更容易回答问题式的方式获取新的认知,这种疑问/回答式的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而金字塔结构的文章能够让人们先对主要内容产生疑问,而后又在次要分析中寻找到答案。
本篇从5个章节对表达的逻辑进行了阐述。先解释了受众容易理解和记住金字塔结构的原因,然后详细介绍了金字塔结构的内部组成,再对构建金字塔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并提供序言写作的具体方法,最后介绍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第1章 为什么使用金字塔结构
相较于杂乱无章的事物,人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结构清晰的事物。这一现象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 大脑自动进行信息归纳,便于理解和记忆
- 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事先了解过的事物
1.1.1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共性”是指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或共同点的特性。大脑容易将具有”共性”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提出2个例子阐述人的大脑瞬时记忆无序的内容一般不会超过7个,说明大脑的能力是有限的。
提出人们为了记忆更多内容会将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归类在一起。作者认为,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1.1.2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文章的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阐述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受众只能逐字逐句对作者表达的内容进行理解,受众也会假定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即便作者没有事先指出这种逻辑关系,受众也会自主地去寻找其内部的关系。
受众在理解信息时,总是会倾向于将所接收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进行联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受众所找到的关系是传递信息者所想要受众明白的关系,传递信息者需要提前将这种关系告诉受众,再对这一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引出新的内容。
受众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在理解传播信息者的信息时,可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于识别和解读接收到的词语,第二部分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用于理解传递信息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如果作者在传递给读者信息时能对所传递的信息先进行总结概括,然后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解释,读者就能更容易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
以上说明条理清晰的文章应当具有金字塔结构,并且不断自上而下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1.1.3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对于作者来说,要是所表达的思想具有清晰的逻辑性,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归类和概括,直到没有可与之关联的思想可以继续概括。按照这个逻辑,作者需要让自己的文章中有中心思想,即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概括了文章之中所有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所有在其下的思想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并且对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着解释和支撑作用。
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通过3种方式相互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
向上:上一层思想是对下一层思想的总结概括
向下:下一层思想是对上一层思想的解释和支撑
横向: 同一层思想彼此隔离,同时这些思想呈一定的顺序
规则:
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概括
将具体的思想概括为抽象的新思想。段落的主题是对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概括。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表达某个中心思想的一组思想必须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用来支撑中心思想的。
检查自己分组的思想是否合理的简便方法是是否能用单一名词来表示所组织的思想。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一般有4中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推理过程,通过已有规则对现象进行解释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有时间上的顺序或者因果关系
结构(空间)顺序: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以某种现有的结构进行表达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 …
按照类别组织思想
我们所选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我们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
归纳:现象总结出规则
演绎:规则解释现象